电信网络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电信网络技术手段,通过远程、非接触等方式,诈骗公私财物的行为。
由于不法分子可以通过在短时间内通过网络、电话、手机短信等多种渠道向众多不特定对象发送几种虚假信息,所以,不法分子不与受害人不用见面就能完成犯罪,打破了传统犯罪的时间空间界限。而且当前不法分子骗术花样繁多,手段翻新快。犯罪分子会紧跟社会热点,针对不同群体量身定做行骗方案,每种骗术被人识破后又会翻新花样,令人防不胜防。
根据此前公安部公布的信息,刷单返利、虚假投资理财、虚假网络贷款、冒充客服、冒充公检法等是电信网络诈骗高发的五种类型。因此防诈骗,不仅个人要做好防范,相关部门、机构也要尽到自己的职责。
2022年12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开始施行。这是一部从根本上、制度上预防、遏制、打击网络电信诈骗犯罪的重要法律:不仅明确了电信网络诈骗的定义,还确定了各级政府、部门,和相关行业,在反电信网络诈骗工作中的职责。
1.各行业依法落实实名制
根据实践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对相关领域实名制作出了全面规定,电信企业依法全面落实电话实名制,严格登记物联网卡用户身份信息,确保实名制在各个环节落实;银行支付机构建立客户尽职调查制度,依法识别受益所有人;互联网服务提供者在提供互联网服务时,要求用户提供真实身份信息,在为APP提供封装、分发服务的APP开发行业,规定了APP许可、备案,以及核验APP开发运营者的真实身份信息的相关内容。
该部法律还明确了未履行实名制的法律责任,要求对涉诈异常的电话卡、银行卡、网络账号,可以采取重新实名核验、“二次认证”等措施,并根据情况采取相应处置措施,保证实名制的落实。
2.加强开立卡、账户、账号管理界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将“断卡”行动的制度和做法上升为法律规定,对办理电话卡、银行卡、支付账户数量限制作出规定,要求不得超出国家规定限制的数量,对经识别存在涉诈异常情形的,可以采取不予办卡、加强审查等措施,规定电信主管部门和人民银行为“两卡”管理提供相应数据系统支撑。要求建立数量核验和风险信息共享机制,为用户查询提供便利。
3.强化涉诈异常情形的监测识别及处置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要求电信企业要监测识别处置涉诈异常电话卡,并采取限制、暂停等措施,对物联网卡的使用进行监测识别,防范改变使用场景和适用设备,对改号电话、虚假主叫进行识别拦截;金融机构要建立完善符合电信网络诈骗活动特种的异常账户和可疑交易监测机制,提升涉诈监测水平;互联网企业要对涉诈异常账号、APP、域名、网站以及其他涉诈信息、活动进行监测处置,采取相应措施。
4.严厉打击灰黑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还对打击网络灰黑产进行了明确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买卖、提供或者使用猫池等非法设备,不得非法买卖、出租、出借电话卡、银行卡、支付账户、互联网账号,以及电信线路、短信端口等,不得提供实名核验帮助。